找到相关内容122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佛教人生理想论(四)

    《鸠摩罗什法师大义》、《大乘大义》、《大乘义章》等。  注一0八:「四大」,指地、水、火、风。  注一0九:《鸠摩罗什法师大义.初问答真法身》,《大正藏》第45卷,第123页上。  注一一0:《...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页5  二、对于佛身的阐述  中国佛教学者对于佛身的阐述,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:隋唐前是着重对于法身的理解和认识,此时《大乘起信论》也对三身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4471306.html
  • 慧远——文化基因嬗变的定音

    大智论》的问题,向鸠摩罗什请教。长安——庐山,鸠摩罗什与慧远就研讨《大智论》来往函件频繁。后人将这些函件汇辑,编成了《大乘大义》。  罗什所译的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二十七中指出,“诸佛法身无来无去”...多批外国僧人来庐山译经讲学。  慧皎接着说:“葱外妙典,关中胜说,所以来集兹土者,(慧)远之力也!外国众僧,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,每至烧香礼拜,辄东向稽首,献心庐岳。其神理之迹,故未可测也。”  这里,...

    罗时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014574417.html
  • 冯焕珍:庐山慧远大师的法性思想探微

    和合,进而生贪爱,结肉身,造业受苦,法身遂被遮蔽;(七)、(八)、(九)三义则可归为法身的开显义,谓众生依佛法信解受持而开显法身。   或有人问,这与慧远在《大乘大义》中阐述的法身思想似乎有不少...集中体现在他的《慧远及其佛学》[6]和《中国佛教哲学要义》[7]两书中,赖永海先生的相关成果载于其代表作《中国佛性论》第二第一节[8],赖鹏举先生的专门论述则见于《东晋慧远法师〈法性论〉义学的还原》...

    冯焕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2979395.html
  • 鸠摩罗什对长安佛教文化的贡献

    书信来往问答稿多篇,其中一部分被辑录在《大乘大义》3卷中。还撰有《略解三十七品次第》,全文已佚,仅在南朝宋陆澄的《法论目录》中见其书目。   鸠摩罗什以上所译和所著佛教经论,多见于《僧佑录》(即...   鸠摩罗什对长安佛教文化的贡献   钱伯泉   鸠摩罗什是西域龟兹国(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及其周围)的高僧,东晋十六国末期,他来到长安,宣扬大乘,主持译场,对西安佛教文化的发展和繁荣...

    钱伯泉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193681.html
  • 庐山慧远的戒律观及其实践

      庐山慧远的戒律观及其实践  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讲师 屈大成   庐山慧远(334-416)是初期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学僧,有《大乘大义》、《沙门不敬王者论》等名篇流传,并于江西庐山凝聚以百计的追随者,建立起首个有规模的僧团。在慧远时代,律典未完备,中国佛教徒未有机会充份掌握印度律制。不过,慧皎(497-554)《高僧传》记载慧远几件牵涉戒律之事,从中除可见其戒律观...

    屈大成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280895055.html
  • 承先启后大宗师 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

    的文辞婉约清丽,不待删改而文采斐然。曾与庐山慧远书信答问,后人特将他回答慧远问大乘义十八科三卷,辑为《大乘大义》。   ◎茶毗后舌不焦烂◎   姚兴常常异想天开,对鸠摩罗什说:「大师!您聪明超群...774))并称为四大译师。   原籍天竺,生于西域龟兹国(今新疆库车县)。幼年出家,初学小乘,后遍习大乘,尤善般若,并精通汉语文,曾游学天竺诸国,遍访名师大德,深究妙义。他年少精进,又博闻强记,于是备受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17485596896.html
  • 诸佛感应论

    、供养等功德也在,但这自、他的两股力量,必须在三昧力中才能交感,所以透过三昧力把自、他二力交互起来,感应才得以成就。   谈到三昧力,《大乘大义》中,鸠摩罗什大师曾提出三种见佛三昧,文云:   ...三昧力见佛的有力例证。其他还有《楞严经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》的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”、《阿弥陀经》的“一心不乱”、及《大乘起信论》的“众生依于三昧,乃得平等见诸佛故。”   都可证明三昧...

    释惠空

    |念佛|感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120118661.html
  • 三论宗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思想概述

    罗什门下最早在南方弘扬中观学的人物,虽然后来专弘于《涅槃》的佛性思想,但对三论宗的发展也有不可泯灭的贡献。并且罗什本人也对三论宗作了不少专著,如《大乘大义》等,对后来三论宗的发展都具有很大影响。  ...影响。直到后期吉藏大师大力弘扬大乘佛教思想,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论宗思想体系,继承了印度的中观学派的哲学思想。也由于罗什及其弟子的大力弘扬,当时三论思想盛行一时。到南北朝中期以后,由于《成实》、《...

    理 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2541533.html
  • 法显携归之《大般泥洹经》的译出与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的转向

    宣扬的“空”并非绝对的虚无,但是对一般民众来说,所谓的“一切皆空”,甚至於“涅槃亦空”,“诸佛所见之佛”亦“虚妄非实,毕竟性空”(注:《鸠摩罗什法师大义》(亦名《大乘大义》)卷上《次问修三十二相并答》...法显所携归的六卷本《大般泥洹经》的译出,其意义却并非“开后来义学之一支”这句话能够充分彰显出来的。其所开启的,不是平常的“义学之一支”,而是对后来中国佛教义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的一支,即大乘...

    张风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4442304.html
  • 佛性义浅论

    实际,尤以卷33,页297b-c。又《大乘大义》中,罗什大师答慧远大师问曰:是故其本是一,义名为三。如道法是一,分别上中下,故名为三乘。初为如,中为法性,后为实际。实际为上,法性为中,如为下。随观力故...  三、 佛性义的解释  四、 结 论  【参考书目】  一、前 言  在大乘佛教经论中,尤其是以真常系为主者,佛性一词常与某些词混用,或等同视之。《涅槃经》也说佛性有种种名。吉藏于《大乘玄论》卷3云...

    释学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3145074.html